找到相关内容54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与儒家

    有,此其大意也。”强调出家行道是报四恩,以救济一切众生为目的。   五戒与五常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为安定社会,纲纪人伦的立法条目,都不能超越五戒的范畴。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但儒家的五常,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约自利而言:受持五戒就是入道的正因,若能精进不懈,则惑业渐消,功德渐长,最后得证圣果...

    佚名

    |儒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2034492013.html
  •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047025.html
  • 圭峰原人论之我见

    来说,‘三教皆可遵行’(27),哪来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于是,他明确指出佛教的五戒即是儒家的五常;‘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啖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28)人天之教从五常来,所谓:‘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29)  华严宗的根本教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主张法界缘起...

    释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055848.html
  • 中国佛教圆融观及其现代意义

    ldquo;五常”上。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种戒律,儒家“五常”是指“仁...ldquo;智”。以“五戒”比附“五常”,正说明佛教可以“阴助教化”、“大有功于治道”。通过&...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3261575.html
  • 太虚人生佛教的伦理观研究

    直接从善的意义讨论五戒,而称五戒善,同时又结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谈五戒善,“一、不残杀而仁爱,二、不偷盗而义利,三、不邪淫而礼节,四、不欺妄而诚信,五、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rdquo...   将寺戒和五常类同,这在中国佛教是一个传统,历史上多有高僧这样讨论过,但对于每一戒善的内容,太虚依据时代的要求,都作有详细的说明,比如不残杀而仁爱,不残杀的要求有:非依国法,勿执用杀人器,勿伤残人...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74162939.html
  • 中国佛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问题,以佛家的五戒比附儒家的“五常”:“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这是修持五戒、实行十善对于敦厚民风的积极作用。...道德规范,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相通的,如北齐时佛教居士颜推之在《颜氏家训?归心篇》中明确地说:“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1666949.html
  •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如以佛教的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等。第四,进行正面解说,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来说明佛教的孝道与儒家孝道观并无矛盾,并认为佛教的出世间之孝比儒家伦理的世间之孝层次更高。   然而,佛教的教义仪规与...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配合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以奉行五戒、五常者为大孝。因为就佛教立场而言,救渡父母与对祖先报恩实为最大之孝,并且强调精神救渡与成佛得道乃孝道之根本。   (摘自《五台山佛教》...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55380037.html
  • 净空法师关于因缘果的开示

    想到这个,他就做菩萨,他自然就成菩萨了。现在诸位想想,我们在人道,人道里面是五戒,中国传统教育里面,五常(仁义礼智信),我们起心动念不违背这个原则,来生决定到人道,这就是引你到哪一道去。   我们...

    净空法师

    |因缘果|因缘|因果|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08412010382.html
  • 弘扬传统文化祈愿世界和平

    带来民间疾苦,百姓可以从佛教得到心灵寄托这些宗教诉求的原因不谈,仅从文化的角度看,佛教之“贵清虚”与道教之“尚无为”,佛教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五戒”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均...

    刘长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3039316.html
  •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

    立场,从思想上调和、会通佛儒;华严宗人宗密以“五常”(仁、义、礼、智、信)配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将佛儒进行类比;在一般人看来,更是觉得儒佛都是劝人为善...

    释界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3139840.html